今年3月,八部委聯合印發(fā)《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智能化煤礦發(fā)展的三個階段目標。但評價一個煤礦是否是智能化煤礦,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
為此,我們去年接受國家能源局委托,開展了“煤礦智能化分類、分級技術條件與評價指標體系”及標準的研究制定,明確編制思路與框架并立項,在今年對標準進行討論、修改完善并完成征求意見稿,于5月將標準修改完善,同時申請了國標立項。
將智能化煤礦分為三類
在對智能化煤礦進行分類評價時,我們制定了包含生產能力、煤層埋深、煤層傾角、煤層穩(wěn)定性等在內的14個分類評價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每個指標的權重并打分,依據進行智能化建設的難易程度把煤礦分為智能化建設條件一類煤礦、智能化建設條件二類煤礦和智能化建設條件三類煤礦。按照分類評價指標,分值在85分至100分(含)區(qū)間的為智能化建設條件一類煤礦,70分至85分(含)區(qū)間的為智能化建設條件二類煤礦,70分以下的為智能化建設條件三類煤礦。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每一類煤礦再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也就是針對每一類煤礦再分別制定對應的評價指標體系。
對智能化煤礦進行分類,是在人為調整智能化煤礦分級的門檻,這主要出于以下考慮。
我國煤層賦存條件復雜多樣,不同煤礦的開采技術與裝備水平、工程基礎、技術路徑、建設目標等均存在較大差異,且受制于智能化開采技術與裝備發(fā)展水平,不同煤層賦存條件礦井進行智能化建設的難易程度與最終效果也存在一定差異,很難用單一標準對所有煤礦的智能化建設水平進行評價。
有專家建議,條件復雜的礦井更需要采用智能化技術與裝備實現減人、提效、提高安全水平,應該適當鼓勵條件復雜的礦井開展智能化建設——這類似于同一所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在教育資源不平衡、不對等的省份之間也是有差異的?;诖?,我們提出“先分類,再分級”的思路。
智能化煤礦分類的目的就是調整不同煤層條件的智能化等級評價門檻,因此分類評價指標必須遵循2個原則:一是分類指標必須是如煤層傾角、水文地質條件等客觀指標,不受人為因素影響。二是分類指標要能夠體現智能化建設的相對難易程度。其中,代表性的智能化建設條件一類煤礦是一些我國西部賦存條件比較好的大礦;代表性的智能化建設條件二類煤礦是中東部賦存條件一般的礦井;智能化建設條件三類煤礦則是云貴川等地賦存條件較差的礦井。
智能化程度分為11個部分
如果說智能化分類是評價的門檻,那么分級才是關乎最終評價等級的要素。分級評價指標確定原則有以下幾點:
一是重視效果,淡化過程。評價標準只關心礦井的智能化建設效果,對具體的建設技術、建設過程不做過多關注。
二是軟硬兼顧,注重整體。智能化煤礦不僅要進行硬件建設,還要有軟件的支撐。以往一些礦井過多專注于硬件基礎建設而忽略軟件,雖然投入很多,但是智能化效果并不好,所以軟硬需要兼顧。此外,雖然不能每個子系統(tǒng)都實現智能化,但是整體需要協(xié)調聯動,打通存在的“信息孤島”和“信息煙囪”問題。
三是簡單實用,易于操作。評價體系以最終計算的煤礦智能化程度得分作為智能化煤礦等級劃分依據。我們按照產、運、銷流程把煤礦智能化程度分為11個部分:信息基礎設施、智能地質保障系統(tǒng)、智能掘進系統(tǒng)、智能開采系統(tǒng)、智能主煤流運輸、智能輔助運輸系統(tǒng)、智能通風系統(tǒng)、智能供電與給排水系統(tǒng)、智能安全監(jiān)控系統(tǒng)、智能洗選系統(tǒng)、智慧園區(qū)與經營管理系統(tǒng)。之所以分成這么多子系統(tǒng),是因為考量時如果只考察整體系統(tǒng)未免太過粗糙,而每個子系統(tǒng)相當于一個細化指標支撐起最終的智能化建設效果。
(作者系中煤科工開采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研究員)